布袋戲工藝師紀錄片│布袋戲偶雕刻藝師│陳文龍
「即時受到家人的反對,仍然刻劃出對戲偶的熱愛」
布袋戲偶是每齣布袋戲的靈魂,而布袋戲偶雕刻藝師,就是運用巧手將靈魂 一筆一刻勾勒出來。陳文龍老師從小因深受父親對布袋戲的熱愛,自己在懂事開始就會找養樂多瓶、木塊用小刀雕刻嘗試做出專屬於自己的戲偶。陳老師國中畢業後,在好朋友的介紹下,加入布袋戲團當起操偶師傅,但被家人知道後,遭受父親的反對──因為在那個時代裡大家對做戲的人都有著他們無情、沒什麼前途的職業觀感,但陳老師對布袋戲的強烈興趣,讓他不顧反對繼續在戲團裡工作。
「發現現代與傳統的差異,一頭栽進戲偶的研究」
陳老師當兵後,在機緣下,進入將布袋戲拍攝成電視劇集的公司工作。從鏡頭畫面觀看戲偶,他發現運用於電視和在室外戲台上的戲偶是有所差別的,為了找出那之間的不同,在工作之餘他上網找資料,也嘗試自己製作兩者戲偶,研究怎麼做更精緻更好。
「無止境的磨練與學習,創作出活靈活現的戲偶臉譜」
創作嘗試過程中遇到問題,陳老師就請教做戲偶的師傅們,但師傅們卻以是業內機密不能外傳的理由,不回答他的疑惑;那時的確讓陳老師碰很多壁,但是他擅用察言觀色,雖然沒有師傅們親自傳授,他還是藉著每次近距離觀看師傅們製作的機會,用眼睛去偷學他們的技術或是訣竅,回家在自己模擬練習。在多次的學習、長時間的嘗試後,陳文龍老師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戲偶雕刻方式,他現場親自示範創作過程給我們看,從一開始看似一模一樣的木塊,在陳老師的巧手雕刻下,誕生而出的戲偶們各個表情五官生動、活靈活現,皆有獨特的魅力存在著。
「突破以往的演出方式,讓世界看見臺灣戲偶」
陳文龍老師覺得布袋戲是能讓臺灣明揚國際的技藝,但因在數位時代裡,大家人手一機直接上網方便瀏覽各種資訊,越來越少人去廟前看布袋戲,臺灣市場逐漸萎縮著,如果想保留此技術的話,陳老師建議用電影的手法將布袋戲故事拍攝起來,藉由電視或網路將精緻的戲偶呈現出來,讓民眾不用親臨野臺現場也可以在任何地方觀賞,外國人也能從網路上看到。
「技藝傳承,是持之以恆的學習與創作」
陳文龍老師分享:我建議如果對布袋戲偶雕刻或對布袋戲有興趣的話,要有耐心的去學習,不能因為遇到瓶頸就想放棄。每個技藝都一樣,只要你持之以恆的創作專研,一定能闖出一片天來。
雲林縣擁有全台數量最多的布袋戲團、完整的布袋戲文化脈絡,雲林縣被稱為布袋戲的故鄉,將虎尾郡役所再利用作為布袋戲館,成布袋戲推廣中心。委託我們參與雲林布袋戲館工藝師 – 人物紀錄片系列的原因是我們在訪談影片上有很豐富的經驗,因此這次找我們協助拍攝紀錄工藝師的技藝與作品介紹。
「採訪前做好資料蒐集與聯繫,確保拍攝當天訪談順暢」
在採訪前期,我們會事先了解工藝師本身與技藝的相關資訊,以讓我們方便擬定訪問工藝師的題目,例如: 我們會先想好開場的設定、故事背景的說明、技藝教學、結尾口號設計,這樣在拍攝訪談前,工藝師可以事先知道需要回答什麼內容,比較不會緊張。預先聯繫工藝師能配合的拍攝採訪時間日期、地點,我們會在約定的時間日期提前到現場場勘,依據適合取景的空間準備訪談環境,如室內太暗的話加入打燈。需要讓工藝師們的訪談聲音更加清晰,我們會配戴麥克風進行收音。
「訪談過程中依據工藝師的分享,決定不同構圖、取景與銜接」
在拍攝過程中,依據工藝師的分享內容做素材取景,像拍攝工藝師們的代表作品精緻處,或工藝師們如果有要親自示範技藝,我們也會以多機同時不同角度拍攝工藝師的製作過程,不用讓工藝師多次的重新示範,一次捕捉所有畫面角度。有時候因工藝師在採訪的過程中,因有手作課程導致攝影拍攝會中斷,這時就很靠導演與攝影師的經驗,去思考鏡頭銜接的構圖與場景設計,這也是我們在拍攝人物訪談紀錄片裡很重要的一環。
「後製運用字卡設計、音樂介紹,讓工藝師的故事更加精彩」
後製過程,我們運用簡單的字卡去介紹工藝師的背景,讓觀眾可以先迅速認識工藝師。由於工作場景的拍攝加人物專訪,整體素材的影片總長度為5~6小時,為了讓觀眾可以迅速了解人物故事,我們濃縮成6~10分鐘的紀錄短片精簡呈現。背景音樂的部份,我們也依據影片的調性做挑選。
「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專業能力,讓更多人可以看見這些故事。」
我們公司在工藝師、老師、社工與新住民上有長期的關注和製作拍攝,並希望透過我們的專業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故事,和所面臨的相關議題。